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退休準備 5步驟幫愛下指導棋的退休爸爸重拾生活自理力

5步驟幫愛下指導棋的退休爸爸重拾生活自理力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5年7、8月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7345
收藏 瀏覽數 : 7345
5步驟幫愛下指導棋的退休爸爸重拾生活自理力

爸爸退休了,家裡卻開始出現更多摩擦與沉默嗎?他常抱怨不舒服,要他去看病,他卻嫌麻煩;他說飯菜不合胃口,請他幫忙料理,他說不會;想安排照顧者,他又拒絕……這樣的狀況不時上演,讓你在孝順與挫折中掙扎嗎?面對這些「意見多又不願自理」的長輩,該怎麼辦?

前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現為鈺璽診所副院長、振興醫院特約醫師的蔡佳芬,見過無數高齡家庭下的親子議題,溫柔地提醒——與其急著教爸爸做事,不如讓他找回自己的價值感。

「很多人以為是能力問題,其實背後更多是情感與角色的轉換。」蔡佳芬醫師指出,退休男性難以適應日常生活,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過去從未練習,也未被期待「自己照顧自己」。尤其是過去一向主外,甚少洗手做羹湯的爸爸們,在角色轉變與自尊維持的失衡中,更容易陷入拒絕與抗拒的循環。

她以多年臨床經驗,提出5個實用的互動原則,協助子女同理,用更有效的方式,幫助退休的爸爸找回自理生活的能力與信心。

步驟1》避免說教、責備或講大道理

與長輩溝通時,最忌諱的是一開口就說教。許多子女出於擔憂,會忍不住說出「你應該……」、「你都不會……」這類想改變現狀的話,卻往往事與願違,只讓關係變得更糟糕。

蔡佳芬醫師提醒:「對習慣『發號施令』的長輩來說,直白的糾正反而會激起他們的防衛心。他們不是聽不懂道理,而是『不想被說服』。」尤其當子女以「老師」的姿態對待父親,會讓曾經是權威的爸爸感到被羞辱、否定,反而更封閉自己。

與其直接指出錯誤,不如換個方式詢問:「最近媽媽不太舒服,爸爸覺得我們該怎麼安排三餐比較好?」透過邀請參與,而非命令改變,才能打開溝通的第一扇門。

步驟2》用爸爸熟悉的語言,重新賦能角色

許多退休男性,尤其是曾身居職場高位者,生活習慣是「一開口就有人處理」,日常大小事往往有配偶或助理打理。他們擅長管理、下決策,卻很少自己動手處理生活細節。

「這類長輩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需要一個讓他覺得仍有價值的鋪陳。」蔡佳芬醫師強調,與其叫他「去煮飯」、「學用智慧型手機」,不如換個說法:「你以前當主管,安排事情很有一套,我們現在也需要你幫忙管理一下媽媽的飲食,讓她恢復得更好。」

這樣的溝通保留了爸爸熟悉的「角色語言」,也讓他感受到「我仍然被需要」、「我還是有貢獻」。對長輩來說,這份被認可的價值感,是願意改變的關鍵動力。

步驟3》循序漸進,設定可行的階段性目標

不少家庭希望爸爸一夜之間「自力更生」,結果反而讓他倍感壓力,更加排斥與抗拒。蔡佳芬醫師建議:「要從他能完成的地方開始,讓他慢慢建立自信。」

舉例來說,假如想鼓勵爸爸下廚,別一開始就要求爸爸煮三菜一湯,而是先讓他嘗試「挑選外送餐點」。可以這樣說:「媽媽不舒服,沒體力煮晚餐,你幫我們決定這週要叫哪幾家外送,相信有你在,一定能挑出健康又划算,且媽媽愛吃的方案,這樣吃得更開心。」

將這類生活小任務交付給爸爸,既實用又簡單,且容易完成。等他熟悉了點餐、比較價格,再進一步嘗試「陪去超市」、「下廚煮湯」等行動。透過階段性目標的達成,讓他產生成就感,也對「生活自理」這件事不再排斥。

蔡佳芬醫師提醒,每一項任務的步驟都得細分再細分,畢竟爸爸無論是學習力或是身體行動力都不再與我們相當,「以使用3C 產品為例,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會按錯,或受困於不夠人性化的介面設計,更何況是年長的他!」

步驟4》從爸爸在意的點下手,引起改變的動機

不同長輩在意的事情不同,有的怕生病、有的怕花錢、有的怕麻煩子女。若想讓他們願意改變,就得先找出背後「真正在意的點」。蔡佳芬醫師說明:「你要先理解他拒絕的理由,才能設計說法來引導。」

舉例來說,如果他擔心失能,可以說:「你多走動、做做事,對預防中風、延緩退化很有幫助。」如果他怕花錢,則可以說:「自己煮比外食健康,也比較省。」

當你能夠「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不但減少對立,也更容易激發他的內在動機。不是因為爸爸被說服了,而是因為他自己覺得有道理,願意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

步驟5》正向語言開場,負面警語放後面

「你再不動就會中風」、「你再這樣下去,會變成這個家的負擔」這類語句,不是不能表達,但如果一開始就用負面語氣開場,常會引發對立的情緒、甚至吵架,沒有幫助。

「這些話可以說,但順序要調整。」蔡佳芬醫師強調,開場要先用正面語言,讓長輩感受到肯定與希望,後面再補充風險資訊會更有效。譬如可先說:「我們當然希望你不要太累,看影片能吸收很多新知,學習很多照顧自己的方法,你能照顧好自己,我們也放心。」再叮嚀:「不過,如果一直看影片而久坐不動,真的會增加病弱的風險。」

這樣的溝通方式不但不會造成防衛,還能讓長輩感受到「我是被愛的」、「子女們是在關心我」,進而提升接受度。

重拾自理力,是角色與情感的轉換過程

退休爸爸重拾生活自理力,看似是技能的問題,實際上更是角色與情感的重建歷程。蔡佳芬醫師提醒:「從一個職場上被敬仰的主管,轉變成家中需要學習的成員,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習慣,以及被家人同理、理解的過程。」

唯有透過尊重、肯定與陪伴,而非急迫與責備,才能真正讓長輩找回主動生活的能力與信心。每一位爸爸都是獨一無二的,每段親子關係自然也是,蔡佳芬醫師鼓勵先從心態上開始調整,畢竟在關係溝通上沒有萬用的 SOP。

最後,她也貼心提醒,假如這些步驟都試過了,爸爸還是無法建立生活自理能力,可能也需要將失智或是喪偶後的憂鬱症納入考量,從不同面向觀察、理解與協助爸爸。

❤️更多【守護爸爸身心健康的做法】,請看2025年7-8月大家健康雜誌
 

圖片來源:富爾特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