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癌症治療 為什麼養生的女性,也會得肺腺癌?

為什麼養生的女性,也會得肺腺癌?

出處/ 2017年5月號/第359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3729
收藏 瀏覽數 : 33729
為什麼養生的女性,也會得肺腺癌?

根據統計,全臺每年約九千人死於肺癌,其中因肺腺癌而辭世者就占55~60%,且比例仍在增加。令人擔憂的是,臺灣女性的肺腺癌發生率明顯偏高,且多數患者不抽菸。目前PM2.5被證實是空污致癌因素,面對嚴重的空氣污染,該如何防範肺腺癌?

明珍結婚多年,為了求子看遍中西醫,終於在37歲生下可愛的女兒。孩子半歲時,明珍的妹妹明玲罹患乳癌,醫師建議明珍也進行癌症篩檢,竟意外檢出肺腺癌二期。肺腺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很難被發現,明珍慶幸自己發現得早,立刻動手術切除腫瘤,接著進行化療,沒想到化療結束後半年肺腺癌再度復發,明珍很快撒手人寰,患乳癌的妹妹明玲則逐漸恢復健康。

現年50歲的芷真,前陣子發生小車禍,之後一直覺得背部酸痛,小咳不斷,在大醫院不同科轉診了2、3個月後,最後確診是肺腺癌第三期,令全家人晴天霹靂。芷真一向作息正常、飲食節制,家中也沒人抽菸,她不明白自己為何罹患肺腺癌……。

近年空氣品質持續變差,不但公共衛生界證實「國人十大死因中,除了意外死亡,其他九大死因都和空氣污染有關」,也有愈來愈多人出門前,會查看氣象局發布的當天空氣品質預報,甚至在公共場合、捷運、密閉空間中,為了自身安全而戴著專用口罩的人也愈來愈多。

事實上,近年有不少名人如前立委盧修一、前法務部長陳定南、舞蹈家羅曼菲、演員文英及歌手鳳飛飛等皆因肺腺癌辭世。肺腺癌不但找不到罹癌原因,而且發現時通常已是中後期。

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何明霖指出,一般人之所以覺得肺腺癌一發現就情況嚴重,主要是肺癌早期發現不易,等到患者因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而就醫,通常腫瘤都很大了,且多半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部位。

肺腺癌而辭世者 占肺癌55~60%

何明霖醫師指出,癌症已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長達35年,而在罹癌死亡的國人中,每年死於肺癌者占總數15~20%,形同癌歿者中每5至6人就有1人死於肺癌,令人對這個「無聲的殺手」心生畏懼。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表示,每年國人死於肺癌的人數約9000人,其中因肺腺癌而辭世者就占55~60%,且比例仍在慢慢增加。其他種類的肺癌則包括:鱗狀細胞癌(北部約占10~15%,南部15~20%);小細胞肺癌(約占10%,但逐年下降,目前約剩8%);大細胞肺癌(個案數極少)。

臺灣女性肺腺癌發生率 明顯偏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年輕族群罹患肺腺癌的人口明顯增加。何明霖醫師說,肺癌的發病率通常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一般在40歲以後開始明顯增加,50至60歲上升特別顯著,70歲更是高峰期,但近年來肺腺癌罹癌年齡有下降現象,20多歲就確診罹患肺腺癌者,也所在多有。

蔡俊明醫師推估,肺腺癌年輕化的趨勢,應和大環境空氣品質惡化有正相關。何明霖醫師則認為,除空氣品質不佳導致肺腺癌年輕化外,飲用水受到汙染、基因突變,及工作場所空氣不流通也可能是致病原因。

何明霖醫師說,在美國,肺癌也是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但相較其他國家,臺灣女性肺腺癌的發生率明顯偏高,肺腺癌更成為女性頭號殺手。「我曾收治一位女患者,27歲剛結婚懷孕,就證實罹患肺腺癌。」

認識各類型肺癌

肺癌依照腫瘤細胞特性,在分化程度、生長速度、擴散機率、臨床表現、治療方式(化療/放療)和存活預後的方面都有相當的差異。原則上,肺癌大致分為兩大類,即「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

大類 名 稱  約占所有肺癌的比率 簡 介 療效評估
小細胞肺癌 小細胞肺癌 12~15%  通常吸菸引起。雖然癌細胞小,但快速分裂而形成大的腫瘤。腫瘤可能擴散到淋巴結和其他器官,如腦、 惡性程度最高,在各類肺癌中,預後最差。早期對放療和化療較敏感。肝臟和骨。    
非小細胞肺癌  肺腺癌 35~40%多見女性  肺腺癌是在臺灣最常見的肺癌,也是不抽菸患者中(女性和45歲以下的年輕人)最常見的類型。
常遠處轉移後才出現症狀,多由血路轉移。
 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會提早發現常是進行胸部電腦斷層檢查時發現。
部分罹癌者是在呈現腦轉移症狀後才發現肺部原發的肺腺癌。
鱗狀細胞癌 30~35%多見於男性 又稱表皮樣癌,常見於男性吸菸者,早期多為局部向外延伸的轉移,後期則經血路擴散。 手術切除率較高,對放療及化療的敏感度不及小細胞癌。
大細胞癌 <10% 在臺灣少見,生長速度較緩慢,會經由血路及淋巴擴散。 惡性度高,但較不多見,約半數起源於較大的支氣管。

註:其中前三者幾乎占了肺惡性腫瘤 95%。製表/蔡俊明醫師

非小細胞肺癌
化療成效不如小細胞肺癌

肺癌種類  約占所有肺癌的比率 臨床特性 療效
小細胞肺癌  10% 生長快速且很早就由淋巴或血路擴散。  對化學及放射線治療相當敏感,治療以全身性的化療為主,有80%以上的反應率。
非小細胞肺癌(包括肺腺癌、支氣管肺泡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等) 85~88%    生長較緩,轉移也較慢。 發現時可開刀治療的早期病例僅約 1/3,而可切除的病例約20%。2/3的病人確診時已失去手術機會,即為第3B或第4期患者,其中晚期生存期僅約一年,幾乎不可治癒。此時,首選的治療為全身化療,有30~40%以上的反應率。

不菸不酒 也可能罹患肺腺癌

更可怕的是,胸腔科及癌症腫瘤科醫生不約而同發現:不少肺腺癌患者的共通點竟是:不菸不酒、生活正常、無癌症危險因子,但是年紀輕輕就罹患肺腺癌。絕大多數女性肺腺癌患者都不抽菸,何明霖和蔡俊明兩位醫師推估,肺腺癌容易找上女性,與個人習慣關聯性不大,應與大環境空氣品質不佳較有關聯。

何明霖醫師說,早年醫學界曾懷疑吸菸和廚房油煙是導致肺癌的元凶,但近年有很多患者完全沒有吸菸史(女性肺癌患者93%不吸菸,男性患者也有38%不吸菸),實證研究也發現,廚房工作者罹患肺腺癌的比例並不顯著,唯一被證實空氣污染致癌因素是PM2.5細懸浮微粒,不但會導致肺癌,也可能引起中風、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由於PM2.5的顆粒直徑還不到人類髮絲粗細的1/28,同時也比菸品中的有害物質更小,較易沉積在管徑較小的支氣管中,若其中具有致癌物質,就會使組織細胞病變成肺腺癌。因此肺腺癌好發於神經系統極少的肺部周邊小呼吸道,而非肺部中央的大呼吸道,在診斷上也更加困難。

蔡俊明醫師說,過去吸菸者大多是罹患鱗狀細胞癌,因為菸品中的有害物質顆粒較大,會卡在較大的呼吸道中。但近年菸品都有加上濾嘴,大顆粒經由濾嘴被過濾掉後,通過的都是小顆粒,也會跑到小支氣管中,因此現在還是有不少吸菸者罹患肺腺癌。

想要避免罹患肺腺癌,不抽菸及拒吸二手菸、在空氣流通的環境煮食或工作,避免在空氣品質不佳的日子到戶外活動,還是最有效的保健之道。何明霖醫師強調,PM2.5濃度超過40%時,戴妥能隔離PM2.5的防護口罩再外出,不失為自保之道。

關鍵字: 肺腺癌肺癌女性癌症cancer二手菸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