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心肌",共有93筆資料

玩健身環+每天吃6顆蛋,月減5公斤,但專家說小心肌肉萎縮!

外型圓潤的雅琪平常很少運動,但最近入手了火紅的Switch遊戲《健身環大冒險》,發現玩遊戲能同時運動,一舉兩得,因此每天都玩兩小時才過癮。後來在遊戲交流社團中,看見有人分享每天使用健身環,搭配極低熱量的飲食法(每餐兩顆茶葉蛋,加上生菜沙拉,一星期僅1〜2餐吃半碗飯),一個月後體重竟少了5公斤,因此想效法網友的方式減肥,但他有點擔心,用這種方式減肥,會不會很傷身體,或是很快就復胖?
2020-08-26

治療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傳統開胸手術、TAVI「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怎麼選?

曾有媒體報導,國標舞女王劉真當初曾要求台大醫院進行小傷口的「TAVI(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但被拒絕,有媒體懷疑手術的選擇錯誤,是造成她死亡的原因。但其實,劉真後來在台北榮總進行的並不是TAVI手術,因為TAVI手術本來就不適合年輕人做,反而是需要「開胸」的大規模手術更適合年輕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就讓我們來弄懂。
2020-07-29

想學孫藝珍練TRX懸吊訓練,要注意什麽?想要加強核心肌群,皮拉提斯和TRX怎麼選?

想跟《愛的迫降》裡的孫藝珍一樣維持窈窕身材嗎?不只飲食要控制,10年來孫藝珍更持續透過TRX鍛鍊、雕塑身體線條,沒讓歲月帶走她的風采,你是不是也迫不及待想趕快展開TRX健身計畫呢?但在練TRX前你知道要注意什麼嗎?怎麼樣才能避免自己受到運動傷害?就讓猴子體能訓練執行長吳海鋅教練和佳德骨科診所物理治療師李冠頡來為我們解答。
2020-04-08

高以翔猝死帶來的警訊:做到這4點,猝死也能預防!

藝人高以翔驚傳「心因性猝死」,消息一出,震驚各界。經紀公司指出,高以翔前陣子為了拍電影,才做了身體健康檢查,報告顯示沒有問題,也從沒聽過他有心臟問題,意外發生前也沒有任何預兆,沒想到年僅35歲就驟然離世,讓不少人一陣唏噓!醫師表示,沒有三高、有運動習慣、身體健康的民眾,還是有可能因為先天性的心臟功能不全,而誘發猝死。究竟該如何確認自己是否有先天心臟功能異常的毛病?又該如何預防猝死?
2019-11-27

高以翔猝死並非心肌梗塞,為何沒三高的年輕人會猝死?心跳停止時,該怎麼急救?

年僅35歲的藝人高以翔驚爆在中國錄製節目《追我吧》時,參加跑步項目,結果心臟驟停三分鐘,緊急送醫仍宣告不治,大陸劇組發聲明指出,醫院最終宣布高以翔「心源性猝死」。醫師分析,中老年人猝死多半是心肌梗塞造成,但沒有三高的年輕人猝死則是「致死性心律不整」和「肥厚性心肌病變」導致猝死居多。提醒民眾,秋冬溫差變化大,早晚溫差可高達10℃,易導致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急性發作的機會。
2019-11-27

7招居家皮拉提斯訓練,讓樂齡族鍛鍊肌力、遠離肌少症!

許多樂齡族從事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快走、登山、游泳等,只能訓練到心肺功能,無法減緩肌少症的問題,醫師指出,要增加肌力必須做「阻抗性運動」,也就是所謂的重量訓練,很多人覺得年長者不能做這種高強度運動,其實是錯誤的觀念!肌少症會因為肌肉質量下降,導致老化細胞增加,讓全身系統失去原有的作用,引發死亡,做重量訓練可以清除這些老細胞,只要在專業教練指導下,練習舉啞鈴、用彈力帶做簡單的抬腿等動作,都可強化肌耐力、預防肌少症發生。
2019-10-08

拒絕成為中風候選人!5指標檢測是否有「代謝症候群」

所謂「代謝症候群」,指的是未達疾病標準的病前狀態,目前已知代謝症候群、三高是中風、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不想心血管疾病找上門,不妨透過五大檢測指標,在出現代謝症候群徵兆時,就提高警覺,透過減肥、運動、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來調整,就能降低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019-09-02

腰圍怎麼量?一張圖教你正確方法

要判斷是不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就從量腰圍開始!根據國健署公布的腰圍判定標準,男性腰圍≥90cm(35.5吋)、女性腰圍≥80cm(31.5吋)就是超標,但到底「腰圍」要怎麼測量才對?是要以肚臍為基準,繞一圈測量?還是拿皮尺繞著肚子最胖的地方繞一圈?提醒您,腰圍測量位置不對,可能會差好幾吋。快跟著專家的方法,看看你的腰圍是否超標!
2019-09-02

電子煙成為青少年大麻濫用元凶!

根據《美國醫學會兒科期刊》(JAMA Pediatrics)最新研究指出,使用過電子煙的青少年,吸食大麻的機率是未吸電子煙者的3.5倍!顯示電子煙是青少年濫用大麻的原兇之一!
2019-08-16

防中暑及熱傷害,嬰幼兒、老人、慢性病患者這些事千萬別做!

基隆一名83歲的老翁,疑似在清理排水不良的溝渠箱涵時,因天氣太熱,導致中暑或熱衰竭不治,被發現時已暴斃多時。全球暖化,不只台灣有過熱猝死的案例,每年歐洲熱浪來襲,也經常會聽到關於熱傷害的新聞,但到底什麼是「熱傷害」?天氣愈來愈熱,民眾應具備對抗高溫的能力,建議養成多喝水、控制三高的習慣,遠離暑氣威脅。
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