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熟齡照護

享受時間幫你賺錢的快樂

現在報章雜誌、新聞節目大談投資理財之道,有的人靠投資理財,把60萬變成1000萬,利滾利之下,已準備好退休,但也有人連老本都賠了下去,只好延後退休,繼續拚命工作,這中間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一樣理財,卻有如此大的差別?第一金控私人財富管理部副理孫娟娟說:「許多人在退休規劃上,常犯的錯誤為:1.開始得太晚;2.投入得太少;3.理財方式太保守。」她指出,年紀大了以後,所能承受的風險愈低,本金自然愈大,愈年輕開始投資,付出的本金則愈少,「因時間就在幫你賺錢!」
2018-01-12

活用保險規劃人生

人的一生中,有3件事是無法預知的,何時會生病?何時會發生意外?何時會死亡?若這些事不小心發生,怎麼做才能保障自己與家人的未來?目前國人的保險投保率已高達175%,平均每人有近2張保單,但根據保險公司調查,台灣仍有1,250萬人認為自己的保障不足,還想再投保。
2018-01-11

喚醒健康,打造好命未來

人往往在年輕時,為家庭、事業辛苦打拚,疏於照顧自己的健康,中年後,身體開始出現毛病,才警覺到「千金難買健康軀」,但也有些人經歷親友的生老病死後,即時發現健康的重要,提早退休,為自己的健康與美好未來把關!社會上有2種老人,一是行動自如的流浪漢,一是半身不遂的億萬富翁。假如非得碰上其中一種狀況,你會選前者,還是後者?
2018-01-10

布局快樂,第二個人生 你想怎麼過?

「退休」,代表人生就此休息、停滯不前嗎?其實不然,也許你能像蘇俊郎一樣,取得罕見的攀樹證照,到處做動植物研究,或像家庭主婦徐羅蘭,因蛋糕意外拓展退休後的人際關係,或向林麗華看齊,繼續回學校唸書、進修,開啟人生另一扇嶄新之門!有些人步入中年、小孩都長大出社會後,可能會想,「辛苦工作一輩子,假如可以退休的話,我想……」「如果不用天天趕車、趕打卡上班,也許我可以……」不工作的生活真的比較好嗎?有些人退休後整天無所事事,反而想回職場工作,到底怎麼安排退休生活,能讓日子過得更精彩!
2018-01-10

微胖的老人,比瘦的老人更長壽?

如果你還以為「老人瘦一點比較健康」,那可就大錯特錯!因為醫學研究發現,微胖的老人比瘦的老人患病率更低,也更長壽!
2017-12-29

揮灑人生的下半場

人生如同一場球賽,進到下半場後, 面對生活步伐與生理機能的改變,難免感到恐慌。 若想在下半場中活出自我,得從「心」出發, 調適好心態,繼續揮灑人生。 夏日坐在庭院,火紅金光渲染大地,邊喝茶,邊觀賞夕陽西下,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美景。對Jean而言,卻是一天中最難熬的時刻,因為這提醒她「又虛度了一天」,所以,每到傍晚,她便急忙逃離家中,趁晚餐前找些事情來做,擺脫如影隨形的空虛和寂寞。
2017-12-27

防老人跌倒,每週做兩次「毛巾操」,改善肌少症!

預防肌少症,不用買昂貴的保健品,只要一條毛巾,在家就能輕鬆達到伸展肌肉、增強肌力的效果!國內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台灣50歲以上的老人家,每3人就有2人是骨鬆、骨折、肌少症的高風險群,遠遠超越其他亞洲國家。尤其台灣肌少症的罹患率更比日本高出8倍!不過,只要每週做2次毛巾操,就能有效改善。
2017-12-08

「代間連帶理論」看祖孫關係的親密程度

由於社會快速變遷,家庭結構、功能、關係都在轉變,家庭型態因而愈趨多元,祖孫關係也因著父母輩的工作與婚姻,呈現不同型態。最常見的是,父母在外地打拼,將年幼的子女交由祖父母照顧,孫子女長大後再接回父母身邊;而近年,也出現一種父母與祖父母同住或住附近,由祖父母與父母協同照顧子女的做法。這群新世代的祖父母,相較傳統以往的祖父母,可能有更好的教育程度,以及更能接受新觀念,更能分擔教養的責任。
2017-11-22

銀髮族玩3C、社群,學新知擴大網路世界!

高齡者在面對新科技的時候,首先要有正確的觀念和信心,因為科技是協助我們的東西,簡單、好用、方便最重要,為了怕忘記,可以作一些小筆記,但如果真的忘了,試試GOOGLE問題也是一種方式,再不然問夥伴和年輕人也不丟臉!當然,我們身為年輕人、家人,或志工夥伴等,更要有愛心、耐心和同理心,當面對老人家詢問科技工具的使用方式時,可以停下來多花一些心思給予回饋,雖然只是撥出一點點的關切時間和細心對話,甚至是一些「指點迷津」的動作,都會使老人家感動不已。
2017-11-22

當高齡長輩常碎念「我好想死」,怎麼辦?

高齡長輩有三個身心方面的問題,簡稱三D:憂鬱症(depression)、失智症(dementia)、瞻妄症(delirium)。治療老年憂鬱症可以分成藥物與非藥物兩種,非藥物治療是藉由心理與社會的支持,幫助藥物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很多憂鬱長輩的家屬因為不懂藥物,心理治療也幫不上忙而感到無助,那該怎麼辦呢?
2017-11-22